眼下,中小学生需要看的书太多了,教科书之外有教学辅导书,教辅之外有读书活动。仅教辅书便分一课一练、单元试卷、水平测试、基础训练、寒暑假作业、作文指导等等,从高中辅导至初中,至小学,甚至学前班也添了“辅导”。围绕青少年出版的中外童话、名著缩写、科普知识就更不计其数了,连“著名品牌”的《中华活页文选》自1998年1月由中华书局恢复出版起,也径直推出了高中版与初中版,小学版的出版也在酝酿之中,其定位在“既配合教科书内容,又与课堂教学有一定距离”间。
据悉,文教类图书已占到全国年出版总量的40%,专业的、非专业的出版社一哄而上争夺少儿读者的行为,导致了市场的紊乱与不定,套装本、全集本、系列本、文库本对单行本的轻率取代,更使之处境尴尬。作出反应的首先是读者,仅山西省新华书店系统,少儿读物销售1997年较之上年就下降了2.37个百分点。少儿读物销售由“热”趋“冷”的变化,从各类图书订货会上业务人员填单的谨慎程度,反映得最为明显。无多大收藏价值、淘汰率极高、价格不菲等因素使少儿读物在每次市场震荡中首当其冲,成为出版板块中最为脆弱的一环,购书人员已经对少儿读物兴趣大减,此般情形下,热衷于少儿事业的出版界人士将目光投向了中小学生百科全书的出版。
其实,早在1991年4月,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就有《中国学生百科全书》的问世,但市场反映平淡。之后还有至少7种这方面的选题陆续出笼,只是均未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其原因或是将少儿百科成人化了,或是编成一般性的知识辞典了,或是由于是翻译作品,难合中国少儿的阅读口味。3亿少儿读者是目前国内构成最庞大的一个群落,面向少年儿童中小学生的百科全书之选题无疑带有普遍意义,那么,好选题如何编成好图书,好图书如何成为长销书呢?
1998年1月13日晚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之《书香七载俏依然》节目介绍了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少儿百科全书》一书的有关情况,节目播出后的第二天,该书在各地纷纷告罄,浙江省新华书店四万册、浙教社两万册备货一日之内全部发空,山西省新华书店批销中心10日内售出5000套。之后浙教社迅速组织重版10万套。
一般人认为,这场“热炒”的始作俑者为知名的中央电视台收视率很高的“焦点访谈”节目,其实不尽然。浙教版“少百”自1991年出版以来,至1997年已重印20多次,累积印数达百万套,码洋逾亿元。自1992年起的历次全国书市,其均跻身于“十大优秀畅销书”行列。但长销7年后,凭借现代化传媒一次成功的“传播”,又使之呈炙手可热状,这绝对是个罕见的例子,同时也诱发了人们对于潜在市场如何挖掘的思索。
五年编撰,三改框架,几易其稿以及60多个学科、5000余个条目、5000幅插图构成的包罗兼容性等因素,是“少百”最终为读者所接受的“诗外功夫”。三五年一修定,且越修越精,是其为保名牌而实施的长远战略,这与某些社图书一经出版便抛弃责任的作法显然不同,与另一些社之越修越多,以致修订成了另一部书———重新定价,重新出版,重新支付稿酬,让人重新购买,重新阅读的不负责任也不同。而定价上“为普通中国家庭接受”的原则,为其立足市场解除了后顾之忧。由50元至100元至150元,与同类印张同样纸质的出版物比较,“少百”始终是最低的。市场不回报急功近利,不回报短期行为。
浙教“少百”热引来了众多的选题“追尾”,加入这场角逐的甚至包括一些著名的出版单位,动辄投资几百万元的出版计划不在少数。其间颇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中学生百科全书》。引人之处有几点:一则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百科全书,名正言顺,且驾轻就熟;二则该书一诞生便请出了李国文、梁晓声等“名作家”为之著文推介,各类书评书介更是从京城大报铺盖而来,京沪宁杭等地8家电视台先后十几次播发出版消息,凌厉的宣传攻势着实令人耳目一新。宣传广告中称该书“价格定位采取‘零利润’原则,承担了第一次印刷直接亏损20万元的风险”。虽说其装帧豪华,双面彩印,但就800页码的印张、200万字的大构、不足2000个的条目、900余幅图片的总容量,却定价198元而言,显然是贵了些。与一旁的浙教“少百”相比,这番感觉更为强烈。单就外观体积而言,浙教版4册计2500页,大百科版1册计800页,厚度虽不及前者的三分之一,定价却高出了48元。在对“少百”形成了空前的抢购之势后,浙江教育社仍以150元的定价信诺着读者,博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同时在发货方面不因订数大了便折扣放水,仍以65至70扣对众多销售店。在选择印制厂家时,仔细行事,避免多头开工,为的是防止盗版,防止印数失控,一下子撑着市场。如此,在效益成倍增加的当间,却也摆出了让利于消费者的姿态,亮出了名牌的俨然气度。这种不紧不慢操持,有条不紊挣钱的作法,使业内人士不得不佩服其经营决策上的高明。
在国内第一次面向中小学生的所谓百科全书问世之初,便有人对其出版的必要性提出了疑问。以应试教育为主流的年代里肯綮在考题的深浅上,考分的高低上,中小学生课内外须完成的作业的题条实在过于庞杂了,百科全书的阅读便显得无足轻重。在由应试教育转换成素质教育期间,他们是否就真的需要查阅为他们设计的百科全书?时下流行的几部这类成书多侧重于人文学科,理工方面则仍开脱不了“十万个为什么”的框架。更令人失望的是,其章节分类多雷同,无外乎语文卷、历史卷、物理卷、数学卷等等,看起来就是课程设置的索然翻版,在它们的出版宗旨里更少不了“巩固课堂知识,培养自学习惯”的醒目字样。百科全书的功用在于查阅,而时下以年龄段划界的百科全书之编辑出发点却在阅读,但此番阅读又是羁绊于词条中概念型浏览的,像是一种广泛的词语解释,显然曲解了素质教育的初衷。若是为查惑析难而设,百科全书又何必分少儿的,还是成人的;学生的,还是非学生的;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的!
从教辅到读本,再到百科全书,旦复旦兮,目光总盯着少儿、学生的出书计划,你能说这是成熟的出版吗?这一现象的最终改变,尚有待于从出版引导阅读,到阅读需求指导出版策划的理性转化,成熟的读者、成熟的市场造就成熟的出版。